图为县镇各界人士、生前的战友和李海欣烈士父母在纪念碑前 (通讯员:张付庆)又是一年清明时,我们缅怀先烈、悼念逝者、寄托哀思,尤其不能忘记那些为民族解放、人民幸福而英勇献身的英烈们。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李海欣烈士,虽然离开我们已经32年了,但是,他的音容笑貌、他的为人处世风格、他的工作能力、他在老山前沿阵地“142号高地”带领15名勇士顽强拼搏、威震敌胆、英勇杀敌的英雄事迹,至今还历历在目,仿佛就发生在昨天。清明节就要到了,我们深切怀念全国一级“战斗英雄”李海欣烈士。 李海欣,男,汉族,高中文化程度。1962年8月出生,1980年11月入伍,1984年7月12日在收复老山的作战中英勇牺牲。河南省临颍县王孟镇坟台村人,出生于农民家庭。父亲李银秀,共产党员;母亲张俊峰为人襟怀坦白,忠诚质朴,教子有方,使海欣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影响。 李海欣7岁开始先后在本村小学、范庙初中、王孟高中学习,他刻苦勤学,富于进取,各门功课门门优秀,是一个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,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爱戴。求学期间,他乐于助人,作为长子,他和父母一起,十年如一日,坚持照顾本村五保老人杨恩妮。他热心钻研技术,学会了修理机械,一次,生产队修理小拖,他利用所学知识,把废机器零件加以改进安装,为生产队节约经费300余元。他热爱英雄,董存瑞、黄继光、雷锋……是他心中的楷模和榜样,向往着有一天能象他们那样,为国出力,报效祖国。 1980年11月,年满18岁,刚刚高中毕业的李海欣,应征入伍,来到了云南某部野战部队,分配到了被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授予的“排雷英雄”白洪普所在部队,终于见到了心目中的英雄,河南老乡白洪普。为了掌握杀敌本领,苦练军事技术,李海欣多次登门听白洪普大哥讲解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斗故事、作战经验和训练技能。 在新兵训练场上,为了多学本领,多学军事技术,他不断为自己增加训练难度,门前树上那条铁链,是他练习臂力用的,练习射击瞄准时,他在枪上加沙袋。训练考核时,他的射击、投弹、队列、高低杠等各项成绩,均为优秀,受到了上级嘉奖,并被送到师教导队学习。结业时,又被评为优秀学员。 1982年3月,李海欣担任班长。同时,李海欣所在的7连被上级决定,调往几十公里外的小三家部队农场进行劳动。为此,许多干部战士不理解,认为来部队当兵不是来种地的,有抵制情绪。李海欣却不这样认为,他说:“既然上级领导已经决定了,作为一名军人我们就得无条件的服从,既然是部队的农场,你不干他不干谁来干”。于是,他在做好自己班里的工作的同时,还协助排里、连里其他思想落后战士的思想工作,终于做通了后进战士的工作。 既然是农场劳动,就少不了忙时起早贪黑、加班加点的去干活。李海欣总是起得最早、睡的最晚、干的活最重,他从不叫苦不叫累,事事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。为此,李海欣所在的班被连里营里多次被树为先进典型。 与此同时,李海欣还善于做后进战士思想工作,一些难以驾驭的战士,在他的影响教育下,逐渐成为坚强战士;他经常帮助驻地群众劳动,带领全班战士到附近盘溪车站做好事;他省吃俭用,把节余的钱,买书籍报刊,供战士们阅读,提高战士们的思想文化水平;他还经常为部队修理桌凳用具。为此,团政治处曾多次在昆明军区的《国防战士》报上表扬他。1982年12月,他被营里评为“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标兵”。 1983年10月,李海欣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2月初,家中姐姐来信,劝他复员照顾年迈多病的父母,照顾幼小的弟弟妹妹,为她操办婚事。看信后,他的心沉甸甸的,然而,报国之心使他立即提笔给姐姐回信,喻以大义,坚定地留在了保卫祖国的岗位上。年底,李海欣所在的部队开赴中越边境——文山州麻栗坡县落水洞,接受战前训练。 1984年2月,李海欣由7连班长调任三营部代理通信排长,任命下达后,李海欣还没有到任,团首长根据李海欣的军事技能、领导能力和平时的工作表现,又临时决定调李海欣为八连三排代理排长。李海欣毫无怨言,不讲条件,自觉接受组织安排。到任后,他带领全排战士很快就投入到了紧张的临战训练,迅速掌握了山地丛林作战的技能,取得了优秀的训练成绩。战前,李海欣受到了团里的通令嘉奖。 4月28日,收复被越军侵占的老山战斗打响了。当时,李海欣所在的三营八连担任预备队即:一旦一营主攻、二营穿插不到位,三营的七、八、九连随时整装待发,随时接受团、营首长的调遣。 老山总攻发起后,担任预备队的李海欣率八连三排战士,上阵地时运送弹药,下阵地时运送伤员。老山收复后,李海欣在老山前沿阵地,于29日一举夺回被越军侵占的两个高地。转入防御战斗后,他身先士卒,和战士们一起带头站岗、放哨、修筑工事、设置障碍、埋设地雷。他们在阵地上坚守29昼夜,顶住了越军数千发炮弹的轰炸,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和偷袭。 6月17日,李海欣奉命率14名战士坚守142高地。这个高地,三面受敌,离敌人阵地只有二百多米,送饭取水,要通过四道敌人火力区。有时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,两天喝不上一口水。在艰难困苦中,李海欣晚上逐个查哨,白天替战士们警戒,常把饮水让给战友喝,自己嚼甜草根解渴。他逐个找战士们谈心,给大家讲英雄的故事,唱革命歌曲,鼓舞战友们树立敢打必胜,长期坚守的决心和信心。 7月12日清晨,越军一个加强营的兵力,偷袭我142号高地。得到前沿阵地报告后,李海欣一面通过无线电向连、营首长汇报;一面当即命令战士们进入阵地,准备战斗。当敌人离堑壕只有10米远时,李海欣大喊一声。打 !战士们把成捆手榴弹投向敌群,敌人弃尸落荒而逃。敌人偷袭不成,转入强攻,在越军强大的炮火掩护下,直向李海欣所在的142号高地冲来。南侧的敌人刚被击退,20多名敌人又从东北方向突破了前沿阵地,李海欣立即命令战士朝敌人反冲击,敌人弃尸10具,又退了下去。这时南面的敌人,又冲上来了,李海欣带领4名战士,猛扑过去,8名敌人应着李海欣的冲锋枪倒地,接着李海欣引爆了一颗定向地雷,敌人的嚣张气焰被压了下去。就在这时,李海欣左胸中弹血如泉涌,一个战士跑来为他包扎,李海欣见敌人又扑了过来,急切地说:“不要管我,快去消灭敌人!”说着便向另一颗定向地雷的发火点爬去,按动电钮,“轰”的一声巨响,敌人又倒了一片。九班班长杨国跃赶来为他包扎,李海欣说:“别管我,我不行了,阵地交给你们了,告诉全体同志,就是剩一个人也要守住阵地,决不可为祖国丢脸!”他嘱咐战友,我手上这块表,请转给党组织,作为我最后一次党费。话音刚落,他发现左侧有敌人向上运动,便推开杨国跃,双手抠着泥土吃力的向第三颗定向地雷爬去,又引爆了一颗定向地雷。正在这时,敌人投来的炸药包在李海欣身边爆炸,他为祖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,牺牲时年仅22岁。 李海欣牺牲后,在班长杨国跃的带领下,经过10几个小时的激烈奋战,打退了越军的数次轮番进攻,牢牢的守住了阵地。最后,在142号高地前面留下了104具越军的尸体,并且,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弹药。 1984年9月4日,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:授予李海欣烈士为全国一级“战斗英雄”荣誉称号。昆明军区把坚守在142号高地上的15名战士授予“老山十五勇士”荣誉称号,并把李海欣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142号高地命名为“李海欣高地”。 在老山主峰上,还立了一个碑,就是“7.12大捷”,详细的介绍了李海欣烈士在7月12日带领14名战士英勇作战的英雄事迹。 1984年9月14日,中共临颍县委、县政府、县武装部联合向全县人民发出了关于向李海欣烈士学习的通知,县政府把坟台村小学命名为“海欣学校”。 1984年10月,海欣牺牲了3个月,上级民政部门给了海欣的父亲李银秀、母亲张俊峰2000元抚恤金,英雄的父母不舍得吃、不舍得花,而是把它捐给了“海欣学校”。1985年10月,中共临颍县委、县政府拨出专款,在“海欣学校”修建了一个高7米、宽1.5米的一座纪念碑,时任县委书记马万令为纪念碑题词:“海欣英雄纪念碑”7个金色大字,让后人世世代代铭记李海欣的事迹,学习他崇高的革命精神。 2015年10月,临颍县人民政府又拨出专款,重新修建了纪念碑。今年3月23日上午,临颍县武装部部长陈刚、临颍县民政局长成子高和王孟镇领导为《李海欣烈士纪念碑》揭幕。 为了让海欣的弟弟接过哥哥的手中枪,海欣的父亲李银秀先后将海欣的两个弟弟李红照、李建欣送到了部队,接受了部队大家庭的洗礼和锻炼。 1989年10月1日,李海欣烈士的父亲,时任王孟镇坟台村党支部副书记李银秀,应国家民政部的邀请,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40周年大庆,登上了观礼台,并受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、李鹏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。 时光匆匆,一晃32年,但是,党和政府并没有忘记英雄的父母。王孟镇党委、政府将英雄的父亲李银秀、母亲张俊峰接到了王孟镇敬老院安度晚年。每逢春节、八一建军节等重大节日,省市县镇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民政部门,都会到敬老院去看望慰问英雄的父母,带去党和政府的问候。2014年9月30日是我国第一个烈士纪念日,中共漯河市委书记马正跃在县镇领导的陪同下,来到了临颍县王孟镇敬老院,亲切看望和慰问了年已八旬英雄的父亲李银秀、母亲张俊峰,并详细询问了英雄父母的身体状况、生活状况以及还有什么困难和要求等等。并一再嘱咐两位老人,党和政府没有忘记你们,希望您老人家一定要好好保重好身体,在敬老院好好安度晚年,健康长寿。 斯人已去,功德永存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! (总编审:朱永辉 编辑:焦子洋 王飞飞 李 攀) |
|小黑屋|Archiver|手机版|漯河教育
( 豫ICP备05016561号-2 )
GMT+8, 2025-8-6 07:20 , Processed in 1.046875 second(s), 14 queries .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© 2001-2023 Discuz! Team.